一直以来,相比西方的分餐制,中国人更习惯聚餐。呼朋唤友围坐一桌,摆上好菜好酒,大家举筷分享美食、举杯畅饮美酒,真是人生一大乐事!2020年伊始,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对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在大家普遍提高健康生活意识的同时,“分餐制”作为一种健康的饮食风尚也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接受。
分餐制至少统领中国3500多年
但实际上,在有史可查的5000年里(从距今约7000年的蚌埠双墩遗址发掘中的食具亦可见一斑。——编者注),分餐制至少统领了中国3500多年。
那么,我们的先人为何要分餐?后来,又是什么原因让分餐制败给了聚餐呢?曾占据大半中国信史的分餐制会卷土重来吗?
究竟是什么导致中国由分餐制到合餐制的转变?
早在中国上古时代,商周秦汉的时候,无论是从壁画还是从文献中,都讲究分餐的排场,就像周朝天子的用膳,是九鼎,猪牛羊全齐,只有他才能享用祭祀的食物,也凸显出了周天子独尊的地位。不同阶级的食物是绝不能一样的,等级制度森严。但是到了唐宋之后,突然之间吃饭这件事变成了一件热闹,共同用餐的文化。直到今日,合餐制都是我们默认的餐饮文化。那么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而改变的呢?
外来文化影响了餐饮习惯
在汉朝期间,中原人民曾经多次和匈奴人交手,灵活自如的马背文明冲击了老实本分的传统农耕文明,也确实带给了中原人民许多不可磨灭的影响。胡人的衣物和汉朝军民的衣物大不同,收袖口,收裤脚确实要比长衣长袖拖拖拉拉方便的多,而且马背上的民族通常没有聚集地,风餐露宿,一人一个餐具确实麻烦而且不易携带,因此便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板凳马扎,部队十几人围坐一起,吃喝一起,一旦敌人来袭,卷铺盖走人,方便游击战术的实施。
食品的丰富让合餐制加速到来
随着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,中国的黄金时代到来。民以食为天自古就有这个道理,生活无忧无虑了,生活富足就会想要享受生活,人们已经不再是一人拿着一个窝窝头食不果腹的状态了,自然人们会更好的想要安稳的好好享用美食,加上餐馆酒楼的快速兴起,为了照顾众多食客的胃口,分餐制的制作食物速度已经难以撑起如此大量的消费需求,因此一锅出,让大家都享用美食成为了一个趋向。
在宋代名画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东京开封府餐馆里摆放的大桌、高椅,人们围桌进食,这时,经济又舒适的聚餐制已经在民间普及。在家中用餐,人们也习惯了聚餐的形式。
平等和人文促成合餐制产生
中国传统信仰孔子学说,天下大同,最早的施粥棚就体现了这一点,由于中国的农民阶层的比例众多,僧多粥少的情况难以继续施行分餐,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,只能这样来施行。这样的行为在中国近代人民公社的条件下体现的淋漓尽致,也是大锅饭的由来。而西方信仰的是基督教,讲究个人的自由平等,人文主义思想浓厚,个人的追求个人的存在是首要考虑目标。
合餐“口水危害”会传染哪些疾病?
1. 感染结核病
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。如果就餐人员或餐厅工作人员中患有结核病(或携带结核杆菌),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唾液沾在食物上面,被大家吃下去后,就惨了。结核杆菌在食客的体内定植生长,会慢慢地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咯血等肺结核症状和腹痛、腹泻、便血等肠结核等症状。
2. 感染幽门螺杆菌
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。如果食客中或餐厅工作人员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,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唾液沾在食物上面,被顾客吃了下去,幽门螺杆菌在顾客胃内定植,顾客会慢慢出现腹痛、厌食、饱胀不适、甚至贫血、消化道出血穿孔、胃癌等风险。
推行分餐制难,难在哪里?
尽管中西方现在的餐饮方式仍然是不同的,但是这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导致的不同结果。中国从分餐制到合餐制经历了数百年的变化,生活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,我们享受一桌人其乐融融的感觉,这才是用餐应该有的感觉。
此外,由聚餐制改为分餐制,除了人们思想观念、生活习惯要改变外,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。
比如,在一些大型餐厅,分聚制、自助餐等形式更容易实现,对众多中小型饭馆来说,实现分餐制必须增加餐具,要增加相应的服务成本和餐具损耗成本。
许多中餐馆主要就餐场所是一个个包间,里面圆桌围坐,更适合聚餐,如果改为分餐制,需要对用餐环境进行一定改造。
还有,中餐讲求色、香、味俱佳,讲究整鸡整鱼烧制,有的菜品还有典故与历史,不利于分成小份,硬要“化整为零”,还需要进行有关饮食文化以及烹饪技术方面的革新才行。
当然,再难的事,只要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,只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好处,就应该积极尝试与推行。
在中国曾经通用了3500多年的分餐制,也许还会再流行起来。
一院官微综合:《瞭望智库》公号,作者陈忠海;《健康时报》公号,转载自微信号“儿科黄哥黄医生”(hg-20141208),作者黄志恒,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(国家儿童医学中心)消化科副主任医师,儿科学博士;《真鉴历史》公号。图片来自网络
亚洲美女视频高清在线看
微信公众号